查看原文
其他

【本科教辅】刘西川 | 大学写作课:势在必行(上)

刘西川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2022-12-31



一、大学写作的重要性兼与国外情况的比较


为什么大学写作如此重要?因为它是通过逻辑思维来构思布局、组织思想、搜集证据、取舍素材,运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内容,并通过分析、提炼观点展示结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过程,而是一种观点和论据的组织过程。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体现在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方法论进行抉择、匹配,运用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并将之形成书面文字的过程。季羡林曾说:“没有100万字的积累,根本谈不上写作。”写作是日积月累之事,唯有长久不懈的积累,功底越扎实,写作就越有底气,文章就能根深叶茂。没有积累,胸无点墨,就很难有所成果。

 

一个孩童在入学一段时间后,最早接触的写作是带有模仿性质的写作,比如根据一个例句写出一个类似的句子。慢慢发展成写日记,虽然日记是对每日发生事情的记录和总结,但体现的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所学所知的消化输出能力。再往后发展便是写语文作文等。在中学阶段,几乎每周都要完成几个写作任务。而在大学阶段,由于学校更注重培养全方位人才,学生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课程,其中很多课程教学都是通过课程论文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输入可以通过考试来检查,那么知识输出呢?在我看来,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输出内化的形式。因此在本科生中开设写作课程是必要的。

 

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到底是指什么?这里,我先引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那么,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应用写作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前者是必须具备的,而后者是“不一定”的,当然能具备则更好。从实用性角度来说,大学生都要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就包含了这两项能力。它不仅是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过程所需要的,而且也是阅读文献和撰写课程论文所需要的。相对而言,课程论文属于科学论文,基本要求是要有鲜明的观点、思路和论证清晰。同时,写作课程主要关注写作规范方面的内容,比如方法运用、行文逻辑及引用文献等,科学论文一定要严谨,任何一句话都应有依据和出处。另外,从实用性角度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也是用人单位招聘时十分看重的能力之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各种实用型文体的需求逐年上升,如: 公众号推文、网络广告语、年终总结、述职报告、各类合同等。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大学写作课如此重要却没能引起学生们应有的重视。学生们对写作会有焦虑,似乎也只出现在需要写论文、交总结等“特定时间”。有的同学认为,自己都多大了,还要上语文课吗?还有同学抱怨,其所在高校没有开设类似课程,没有接受过类似训练。普遍的情形是,虽然多数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应用写作”课程,教授各种写作规范和写作方法,但同学们基本不听,就是想随便混个学分。因为大学写作课并不像初高中一样要求学生频繁地交作文,只需要在结课时交一篇论文,这其实会加剧学生的懈怠情绪。学生完成论文的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个人独立完成式;老师指导式;拼凑式;外包式。从写作本身来看,存在选题不当、缺乏逻辑、论证杂乱、规范度低等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写作的意义和价值被大大低估了。

 

在这个方面,国外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对大学写作课历来都很重视,在课程体系和具体实施上也很成熟。就大学写作课而言,国内与国外的具体区别如下:第一、重视程度。国外一流高校很早就开设了写作相关课程,覆盖率很高。而国内除了文学相关专业开设写作课程外,相当数量高校的非文学专业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第二、目标。国外高校的写作课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其中,以批判性思维为课程训练核心;而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写作课更倾向于知识性、格式性的应用文写作,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日常应用写作能力。第三、实施。国外高校给这门课都配备了专门的教学人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而国内多数高校则是由中文系讲写作的老师来承担这门课程,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第四、课程安排。国外高校一般都将写作课程设置为大学第一年的必修课。而国内一些高校一般会将写作课程安排在本科第三或第四学年,由于考研或者找工作等原因学生的投入度较低。

 

面对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并认识到大学写作课的重要性,国内少数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相继开设了与国外高校接轨的大学写作课。这两所高校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是:写作课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期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大学写作课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那么国内其他大多数高校又将如何来开设大学写作课呢?接下来,将概括分析大学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然后根据现实需求和国际先进做法对大学写作课进行重新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探究、设计大学写作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式等。希望本文的这些思考和探讨能为高校开展本课程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与启发。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这里,主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概括一下大学写作课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个方面就是语文基本功不扎实,例如病句太多、句子不通、词不达意。比较常见的是写出来的句子不完整、指代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好的观点,却会因为未能掌握基本的语法与句式等,也很难清晰地将其表达出来。写作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为目的,写作作为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又和作者主体的语言组织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辩证能力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能力需要夯实基础,慢慢培养。


第二个方面是缺少逻辑。缺乏逻辑是当前大学生写作的一大短板,从小他们接受的教育都强调文采,对逻辑缺乏认识或不重视。他们认为,写论文就是将他人的论文观点拼凑在一起。按照这种思路来组织和写论文,就会造成写出来的论文逻辑不清,主次不分,文不对题,或者因逻辑混乱让人无法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等问题。


第三方面是观点或假说缺乏科学性。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找到一个不错的研究问题,出发点不够好。这有可能导致论文本身没有观点,或者是观点太多但都讲不明白。总之,由于缺乏观点,具体内容生搬硬套,东拼西凑,复制粘贴了事;或者是内容不够形式来凑,修辞堆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一篇文章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观点,观点缺失相当于直接宣判了文章的死刑。试想一下:又有谁会关注一篇连观点都没有的文章呢?


第四个方面是缺少分析。分析就是要告诉读者,文章的观点是经过怎样的过程与环节,符合怎样的逻辑和规范所得出来的。缺乏分析的具体表现就是,从所提出的问题或假说到结论之间,没有内容做支撑,或者应有的内容是缺失的,即使填补了很多内容,但却都是离题万里。比较常见的是,文献综述大量引用已有的研究内容,却没有进行总结提炼,只是列述某某做了什么研究,与自己的研究观点联系紧密与否。并且因为没有掌握分析的能力,论文的写作只能根据所提供的模板仿照了事,上网找上一些材料东拼西凑。由于缺少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一些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也不得不降低对论文的要求:只求格式严谨规范,内容方面却不甚严格,这也是变相地放任学生轻视写作能力。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缺少论证。一篇文章不仅要看其观点、方法和证据,还要看其论证。如何论证一篇文章的创新、价值与重要性是大部分同学的短板。比较常见的情形就是,引言部分寥寥几句介绍完背景之后就进入文章正文,而结语部分则就是一个总结而已,基本上看不到有关这篇文章价值与重要性的论证部分。但是论证部分却是全文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地方。

 

(二)原因分析

 

1.阅读思维和写作习惯的延续大学生写作能力差和中学期间所受的应试教育与思维训练有关。在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着强烈的应试教育导向,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以高考为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学习就呈现出知识化、考点化的特征,过分强调语法、字词的重要性,而对逻辑写作的要求并不高。教师们的一贯做法就是印发范文,要求学生阅读、背诵,考试时就以范文为参考,大量使用看上去非常工整的排比句,再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诸如司马迁、勾践、项羽等。这样速成或者流水线型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写作的基础能力,但是却没有重视发挥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很多人还是对写作不感兴趣。尽管大量的学生体会到了写作的重要性,并希望大学开设写作课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却很匮乏,表现在完成课程作业、课程论文时,很少会就某一研究问题系统地阅读文献,做进一步的探究。高中的作文教育使得绝大部分学生习惯了十分固化的写作模式,这种“三段论”模式导致了大学期间的思维禁锢,使得在要求进行创新或者主动输出思想时,学生不知道从何写起。应该看到,写作、思维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掌握基础语言组织能力,更强调写作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思维辩证能力等。

 

2.学生对写作的忽视部分学生对大学写作课程不屑一顾,只图混个学分。久而久之,写作课反倒成了最“冷”的课程。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大学语文课都是很多学校的必修课,只是后来日渐式微,由必修变为选修。很多学生选修这门课只是为了混学分,而非提升自己的语言和写作能力。抱着这样的目的,又怎么会认真对待写作?让人觉得讽刺的是,有学生修了大学写作课,最后提交的课程论文竟然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过来的,或者是套模板拼凑出来的大杂烩,这和这门课的初衷相去甚远。逐渐地,大学生写作能力差也就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被人们所诟病。其次,由于写作是一门要求学生具备创造性,并能将其知识观点有效输出的课程。部分学生因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或者实践过少,常常望而却步。这其实也是学生惰性的另外一种表现,写作能力需要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3.课程设计的缺陷对于大学生写作能力差这种现象,常常归因于学生身上,或将责任推到文字逐渐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认为什么都可以在网上去找模板、套一下就能过关,自己却没有独立思考、精敲细琢。事实上,目标导向、教授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偏差,恐怕才是大学写作课有名无实、鲜见成效的根本原因。目前的大学写作课程偏离了目标和精髓——训练逻辑思维和写作论证能力。现在多数大学写作课的内容多以“写作规范和技巧”为重,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写作常识。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这无可厚非,但不足的是,如何提出问题和假说,保证逻辑严谨与论证深度,就完全只能靠学生自己修炼了。显然,规范化写作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篇好文章的附属品,绝不应该成为写作及其训练的核心目的。


写作课程不被重视,还因为课程的定位出现了问题,误把它当成一门国学素养课、文学欣赏课。在有的高校,大学语文课变成了“高四语文课”,成了高中语文的延伸,或者,将其理解为文学素养课。一旦这门课程被定位为文学素养课,缺乏对逻辑写作能力的基本训练,那么就对学生写作能力、思辨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大。


不论是大学语文课,还是文学修养课,其教学内容与方式大多遵循介绍文种概念及特点、文种方式、写作方法、举例说明、布置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教学过程。这种属于填鸭式教学,缺乏互动性与个性,更无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现和研究问题。

 

4.阅读基础的不足相较于之前更偏向文学素养培育的“大学语文”等课程,大学写作课应该对准的是基本思维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客观地看,写作是一个技巧问题,格式规范上有章可循,甚至在遣词造句、文采修辞上也有门道——也即文章之道;但写作又不仅是技巧问题,不是讲讲应用文格式、归纳学术论文规范就能解决的。因为写作从来不是孤立之事,它是阅读—思考—写作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没有阅读打基础是不行的。


信息的输出以信息的输入为基础,大脑在写作时经历了“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写作能力差很大程度上是阅读匮乏的结果。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在写作时文思泉涌。感叹写作能力不行,其实和之前感叹阅读量贫乏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所谓浅阅读、读图时代,以及阅读通俗化、娱乐化、鸡汤化现象,导致写作所立身的土地过于贫瘠。此外,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在充满吸引力的网络媒体面前,很少会埋头苦读各类文献和书籍,久而久之,这种惰性便成了习惯。再进一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显示。没有思辨能力,没有持续深入有效的思考,就无法实现清晰透彻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不行背后暴露的是思考的孱弱。如果将思维训练束之高阁,写作训练就只能是在格式与修辞的边边角角做文章。从阅读—思考—写作的链条来看,解决写作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要从整体提升。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